馬德里12月11日電“中國碳定價機制是從傳統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政策手段向市場管理措施的重大轉變,可以降低政府的補貼,提高政策的效率。”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在聯合國馬德里氣候大會作“中國碳定價機制故事”的報告,講述中國在碳定價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張希良是在近日參加大會官方邊會“通過碳定價機制實現減排:最新研究進展、分析與經驗”作出如上表述的。該邊會由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及意大利FondazioneCentroStudiEnel基金聯合舉辦。
中國碳市場是國際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希良表示,中國的全國碳市場將覆蓋8個部門,同時包含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覆蓋的年碳排放量大致為45億噸;中國碳市場的總量設定采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混合方式;初始配額分配主要采用基于實際產出的免費方式,但同時也將進行有償拍賣嘗試。
他還就配額分配方法中的基準值設定等進行了詳細講解并特別指出,考慮中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國際碳減排責任、重點排放行業的碳排放分布特征和電力市場化程度等,采用基于當年實際產量的行業基準法,可有效克服基于歷史產量的配額分配方法在中國應用可能帶來的與其他政策不協調等問題。
“預計未來中國碳市場主要管控的是固定排放源,碳稅措施宜在交通等未被覆蓋的部門開展實施。”張希良說。(完)